“本科”一词从历史上来说,《宋史·选举志一》:“ 开宝三年(970年),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,得一百六人,赐本科出身。”
这是本科一词的最早出处。
清末高等教育传入中国时,在本科之前有一个预科,本就是本来、基本的意思。后来“预科”逐渐没有了,本科的叫法沿用下来了。“本科”是相对于“预科”而言的。
现代汉语词典对“本科”的解释是“大学或学院基本组成部分,区别于预科、函授部等”,不同的文献资料对于“本科”一词的解释也各有不同。
既然“本科”是相对于“预科”而言的,那么“预科”又是什么?“预科”是一些高校推出的针对高考分数不够的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考生,可以在“预科班”就读一年,一年之后如果顺利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“预升本”,成为本科生。因此,“本科”在这个环节与“预科”区分开来。
清末废科举后,中国的大学在本科前设有一个预科。这时的“本科”是相对“预科”。后来,很多大学的“预科”被取消,但“本科”的叫法被保留下来了。当时的“本科”,并不是为了区别现在这种意义的“专科”。预科制度现在仍继续在发挥作用。
现行的我国预科,是指对参加高考的学生,知识水平尚未达到进入大学的要求,给予一定时间补习后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一种补习方式 。
目前我国是高校预科,主要针对“老少边穷”和民族地区的学生设立,针对部分体育、艺术类特招生,也会设立相应的教学模式。“预科”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,一般为一年,一年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,成绩合格即可转为本科。
据记载,“本科”一词出现于宋代,而“专科”一词则出现于民国初期,比“本科”晚了一千多年,意思也相对更容易理解。“专科”的“专”有专于、专修、专攻的含义,更多的意思偏向于“专业”,如,“专科医生”。最早用于高等教育并具有现在的含义始于1929年,该年国民政府颁布了《专科学校组织法》、《专科学校规程》,规定专门学校改成专科学校,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、农业、商业和医学四种,修业时间为2或3年。
现在的“专科”是高等专科学校的简称,指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,进行专科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。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,师范、医学、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规范校名后缀为“高等专科学校”。如: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、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。非师范、医学、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规范校名后缀为“职业技术学院”或“职业学院”。
大学“本科”与“专科”创立之初,并无高下之分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本科更偏向于学术研究方向,专科则更加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实践。本科和专科的毕业生逐渐被贴上“文化人”和“匠人”的标签,“本科高于专科”逐渐成为社会共识。
实际上,直到今天,本科与专科依旧没有明确的高下之分,在白领岗位挤破头,技术工人缺口2000多万的今天,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专科生正在改变社会对本科与专科的认知偏差。
毕竟,一个人最可靠的立身之本,自始至终都是真才实学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