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铜利簋的造型典雅、厚重、庄严、雄伟,其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以饕餮纹为主,呈现出一种威严感与狞厉之美。
青铜利簋的铸造采用先铸造器体或附件,然后将两者接铸的分铸法,较多承袭商代遗风。矿石为孔雀石,燃料为木炭,所用陶坩埚又称“将军盔”,一次能熔铜12.5千克。将熔铜液浇注到事先做好的陶制模范内,冷却后便可成型。
“利”用周王所赐吉金铸簋
“武王克商”和“牧野之战”宣告商朝的灭亡,周朝登上历史舞台。此件青铜利簋铭文共4行、33字,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:
武王征商,惟甲子朝,岁鼎,克闻,夙有商。辛未,王在阑师,锡右史利金,用作檀公宝尊彝。
这段铭文大意是:武王伐商,在甲子这一天凌晨,岁星当头。(战斗到)次日天明,攻下商都。辛未日(甲子日后七日),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,赏赐主知天道的史官“利”(人名)吉金(铜)。“利”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祖先檀公。
青铜利簋铭文透出三条重要信息:
一是记载了“牧野之战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。“惟甲子朝,岁”,可以想象,当时甲子日,岁星中天,这正是周武王在商郊牧野作《牧誓》演说,发动总攻的时刻。《尚书·牧誓》对利簋铭文进行了印证:“时甲子昧爽,王朝至于商郊牧野,乃誓。”次日天明,攻下商都,也证实古籍中所载“战,一日而破纣之国”。利簋铭文和文献、天文条件等信息契合。
二是专业史官记载了牧野之战。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、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,也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。铸造此簋的“利”职务为“右史”。《左传》哀公元年和《国语·周语》都曾讲到周人史官主知天道。“克闻”的“闻”意为报告,是说见岁星中天而上报武王。学者李学勤认为,“这正是右史利立功获赏的原因”。
三是此簋的主人为“利”。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西周时期最早的署名青铜器。“利”用周王赐的吉金铸造此簋,作为礼器祭祀祖先,说明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的理念已传承到周朝,并发扬光大。“祀与戎”对后世中国礼乐文明和儒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夏商周断代的纪年“坐标”
“武王克商”的时间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这一时间是夏商周断代的纪年“坐标”。如,要得到商后期王年时间: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,盘庚(迁殷后)、小辛、小乙在位共50年,为公元前1300—前1251年;武丁在位59年,为公元前1250—前1192年;帝辛在位30年,为公元前1075—前1046年。
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子夜朝歌地方的天象。
我们还可以将商前期年代框架大致推定如下:商代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,仲丁迁隞为公元前1430年左右,河亶甲居相为公元前1405年左右,祖乙迁邢为公元前1403年左右。再往上,对夏的始年基本年代构架可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。
以上得到的夏商王年的大致情况与文化各期的测年结果大体吻合。因此,青铜利簋的发现,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本。相信顺着时间轴线向历史深处的不断拓展,专家们或将会有更多的重要发现,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。
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资料部提供
作者简介:
翁淮南,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