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
出自宋代王安石的《题西太一宫壁二首》
译文浓密的柳叶深处,蝉儿正在鸣叫,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。
注释鸣蜩:鸣蝉。酣:浓透。“柳叶”二句:一作“草色浮云漠漠,树阴落日潭潭”。
赏析这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柳叶翠绿、蝉鸣声声,荷花在落日余晖中显得分外娇艳的景象,色彩鲜明,意境优美。
完善
原文
王安石《题西太一宫壁二首》
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。三十六陂春水,白头想见江南。
三十年前此地,父兄持我东西。今日重来白首,欲寻陈迹都迷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浓密的柳叶深处,蝉儿正在鸣叫,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。看着池塘中的春水,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。
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,带领着我看遍此处风景。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,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。
注释西太一宫:道教庙宇,宋仁宗天圣年间所建。洪迈《容斋三笔》:西太一宫,在汴京(今河南开封)西南八角镇。鸣蜩(tiáo):鸣蝉。酣:浓透。“柳叶”二句:一作“草色浮云漠漠,树阴落日潭潭”。三十六陂(bēi):池塘名,在汴京附近。
展开阅读全文 ∨
创作背景
这组诗是公元1068年(北宋神宗熙宁元年)诗人到京城后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,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,即所谓题壁诗。在这初游与重游的漫长岁月里,父母双亡,家庭变故,国事难为,自己在事业上也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,触景生情,感触很深,写下这两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霍松林 等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7:221-223
赏析
这组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,题写在墙上。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,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。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,抒发了对故乡、亲人的思念,写得情景交融,浑然天成;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,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,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,具有动人的意味。
第一首,“柳叶鸣蜩绿暗,荷花落日红酣”这两句写所见景物,纯以名词巧妙组合,色彩对比鲜明。“绿”而曰“暗”,极写柳叶之密,柳色之浓。鸣蜩,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(蝉)。“柳叶”与“绿暗”之间加入“鸣蜩”,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,不见其形,
展开阅读全文 ∨
简析
《题西太一宫壁二首》是一首六言绝句。这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,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。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,抒发了对故乡、亲人的思念,写得情景交融,浑然天成;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,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,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,颇能打动人心。
王安石
王安石(1021年12月18日-1086年5月21日),字介甫,号半山,谥文,封荆国公。世人又称王荆公。汉族,北宋抚州临川人(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),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改革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欧阳修称赞王安石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传世文集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。其诗文各体兼擅,词虽不多,但亦擅长,且有名作《桂枝香》等。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《泊船瓜洲》中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► 1921篇诗文 ► 759条名句
完善
猜您喜欢
白头空负雪边春,着意问春春不语。
——刘镇《玉楼春·东山探梅》
风老莺雏,雨肥梅子,午阴嘉树清圆。
——周邦彦《满庭芳·夏日溧水无想山作》
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。
——黄景仁《别老母》
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起来独自绕阶行。
——岳飞《小重山·昨夜寒蛩不住鸣》
生有自来文信国,死而后已武乡侯。
玄都观里桃千树,尽是刘郎去后栽。
——刘禹锡《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/ 玄都观桃花》
作之不止,乃成君子;作之不变,习与体成;习与体成,则自然也。
——《资治通鉴·秦纪·秦纪一》
年小从他爱梨栗,长成须读五车书。
——王安石《赠外孙》
八方各异气,千里殊风雨。
——曹植《泰山梁甫行》
惟有绿荷红菡萏,卷舒开合任天真。
——李商隐《赠荷花》